楓香
楓香,又名楓香樹,為金縷梅科落葉喬木植物,生于海拔220-2000米之丘陵及平原或山地常綠闊葉林中。喜溫暖濕潤氣候,性喜光,幼樹稍耐陰,耐干旱瘠薄土壤,不耐水澇。在濕潤肥沃而深厚的紅黃壤土上生長良好。深根性,主根粗長,抗風力強,不耐移植及修剪。種子有隔年發芽的習性,不耐寒,黃河以北不能露地越冬,不耐鹽堿及干旱。樹脂供藥用,能解毒止痛,止血生??;根、葉及果實亦入藥,有祛風除濕,通絡活血功效。木材稍堅硬,可制家具及貴重商品的裝箱。
一、植物形態
落葉喬木,高達30米,胸徑最大可達1米,樹皮灰褐色,方塊狀剝落;小枝干后灰色,被柔毛,略有皮孔,樹液有芳香;芽體卵形,長約1厘米,略被微毛,鱗狀苞片敷有樹脂,干后棕黑色,有光澤。葉薄革質,闊卵形,掌狀3~5(7)裂,中央裂片較長,先端尾狀漸尖;兩側裂片平展;基部心形;上面綠色,干后灰綠色,不發亮;下面有短柔毛,或變禿凈僅在脈腋間有毛;掌狀脈3-5條,在上下兩面均顯著,網脈明顯可見;邊緣有鋸齒,齒尖有腺狀突;葉柄長達11厘米,常有短柔毛;托葉線形,游離,或略與葉柄連生,長1-1.4厘米,紅褐色,被毛,早落?;▎涡酝?,無花瓣;雄性短穗狀花序常多個排成總狀,花間有小鱗片混生;雄蕊多數,花絲不等長,花藥比花絲略短。雌性暢游數枚刺狀萼片,頭狀花序單生,花序有花24-43朵,花序柄長3-6厘米,子房半下位,2室,每室具數胚珠,偶有皮孔,無腺體;萼齒4-7個,針形,長4-8毫米,子房下半部藏在頭狀花序軸內,上半部游離,有柔毛,花柱長6-10毫米,先端常卷曲。頭狀果序圓球形,由木質蒴果集成,直徑3-4厘米;蒴果下半部藏于花序軸內,有宿存花柱及針刺狀萼齒;每果有宿存花柱,針刺狀,成熟時頂端開裂,果內有1~2粒具翅發育種子,其余為無翅的不發育種子。
二、生態環境
喜光,幼樹稍耐陰,喜溫暖濕潤氣候及深厚濕潤土壤,也能耐干旱瘠薄,但較不耐水濕。在自然界中多生育山谷、山麓,常與山毛櫸科、榆科及樟科樹種混生。萌蘗性強,可天然更新。深根性,主根粗長,抗風力強。幼年生長較慢,壯年后生長較快。對二氧化硫、氯氣等有較強抗性。
三、地理分布
分布于我國秦嶺及淮河以南各省,北起河南、山東,東至臺灣,西至四川、貴州、云南及西藏,南至廣東;亦見于越南北部,老撾及朝鮮南部,日本也有分布。
垂直分布一般在海拔1000~1500m以下的丘陵及平原。
四、植物栽培
種子采集
楓香花單性,雌雄同株,頭狀花序。雄花序常數個集生成總狀,雌花序單生。4月上旬開花,10月下旬果實成熟。果穗球形,徑2.5~3.5厘米,由多數蒴果組成。每一蒴果僅有1~2枚可孕的黑色種子,頂端具倒卵形短翅,不孕種子為黃色,較淡,無翅。果實成熟后開裂,種子易飛散。當果實由綠色變成黃褐色而稍帶青色、尚未開裂時擊落收集。果穗采集后在陽光下晾曬3~5天,其間用木锨翻動兩次,蒴果即可裂開,取出種子(此時的種子含有大量雜質),然后細篩將雜質除去,得純凈種子。以鮮果重量講,出種率為1.5%~2%。種子袋藏,置于通風干燥處。
圃地選擇
楓香對土壤要求不嚴,但土壤過于粘重時,幼苗易發生根腐病。所以育苗地最好選擇靠近水源,交通方便,土層深厚、疏松、較肥沃,PH值5.5~6.0的砂質壤土,最好前茬是水稻田,以減少病害發生。
播種育苗
楓香播種可冬播,也可春播。冬播較春播發芽早而整齊。皖南播種時間都選在春季3月10~20日之間(因楓香種子籽粒小,播種前可不進行處理)。播種量:楓香種子籽粒小,千粒重為3.2~5.6克,每公斤種子18~32萬粒,場圃發芽率20%~57%,播種量為每畝0.5~1.0公斤(條播每畝為0.5~0.7公斤,撒播每畝為1.0公斤)。播種方法:可采用條播或撒播。條播,行距為20~25厘米,溝底寬為6~10厘米,播種時將種子均勻撒在溝內。撒播,將種子均勻撒在苗床上。播種后覆土,可用篩子篩一些細土覆蓋在種子上,以微見種子為度,并在其上覆一層稻草。也可不覆土,直接在播種后的苗床上覆蓋稻草或茅草,用棍子將草壓好,以防風吹。苗木出土前要做好保護工作,以防鳥獸危害。
苗期管理
⑴適時揭草。播種后25天左右種子開始發芽,45天幼苗基本出齊。場圃發芽率為12.3%~57%,平均為35.6%。當幼苗基本出齊時,要及時揭草。揭草最好分兩次進行,第一次揭去1/2,5天后再揭剩下的部分。揭草時動作要輕,以防帶出幼苗。
⑵間苗補苗。揭草后,幼苗長至3~5厘米時,應選陰天或小雨天,及時進行間苗和補苗。將較密的苗木用竹簽移出,去掉泥土,將根放在0.01%ABT3號或ABT6號生根粉溶液中浸1~2分鐘,再按8厘米×12厘米的株行距,栽于缺苗的苗床上,然后澆透水即可。間苗后,每平方米保留楓香苗70~80株。
⑶施肥與排灌。幼苗揭草后41天或移栽后30天,可適當追施一些氮肥,第一次追肥濃度要小于0.1%(每畝約施1.5公斤)。以后視苗木生長情況,每隔1個月左右追肥一次,濃度在0.5%~1%之間(每畝約施3~4公斤)。整個生長季節施肥2~3次。前期可施些氮肥,后期可施些磷、鉀肥。施肥應在下午3點以后進行。施肥濃度大于0.8%時,施肥后應及時用清水沖洗。下雨時,要及時排除苗圃地的積水,防止苗木爛根;天氣持續干旱時,要對苗地進行澆灌,及時補充苗木生長所需的水分。
⑷松土除草。在苗木生長期間,要及時松土除草。苗小時,一定要用人工拔草。楓香苗木長到30厘米以上時,可用1/3000濃度果爾除草劑進行化學除草,每畝每次用量為15毫升。施藥時應將噴霧器頭對準條播行距中間噴霧,注意藥液不要噴灑到嫩葉和幼莖上,楓香幼苗對果爾除草劑敏感,以免產生藥害;撒播楓香苗圃地不宜使用果爾溶液進行噴霧處理;如育苗面積較大,確需進行化學除草的,可用25毫升果爾,加水1公斤,與25公斤細沙拌勻,堆放2小時,攤開晾干,然后均勻撒在苗床上,并用棕把將楓香苗上的沙輕輕掃落即可(部分楓香幼苗會受到輕微藥害,10天后會恢復生長)。
病蟲害防治
楓香幼苗適應能力強,一般情況下不會發生病蟲害。只在揭草以后,由于苗木幼嫩,短期內易受病蟲危害??稍谟酌缃也菀恢芎?,使用2000倍百菌清噴霧防治。以后可根據苗木及有無病害發生等情況,隔20~30天噴800~1000倍液多菌靈,或1000倍百菌清防治;有蟲害發生時,可噴1000倍液早胺磷進行防治。
五、應用價值
藥用價值
中藥名:路路通、楓香脂、楓香樹根、楓香樹皮、楓香樹葉。
藥材名:
楓香樹、楓香
中文科名:
金縷梅
拉丁科名:
Hamamelidaceae
中文屬名:
楓香
拉丁屬名:
formosana
中文種名:
楓香
拉丁種名:
LiquidambarformosanaHance.
藥用部位:
樹脂、根、葉、果
形態特征:
喬木,高達40米;小枝有柔毛。葉輪廓寬卵形,長6–12厘米,掌狀3裂,邊緣有鋸齒,背面有柔毛或變無毛,掌狀脈達3–5條;葉柄長達11厘米;托葉紅色,條形,長1–1.4厘米,早落?;▎涡?,雌雄同株,花絲與花藥近等長;雌花25–40,排列成頭狀花序,(直徑1.5厘米),無花瓣;萼齒5,鉆形,長達8毫米,花后增長;子房半下位,2室,胚珠多數,花柱2,長1厘米。頭狀果序圓球形,直徑2.5–4.5厘米,宿存花柱和萼齒針刺形。
分布:
黃河以南、四川等
生境:
平原或丘陵地區
習性:
陽生
繁殖方式:
種子
功能:
風濕關節炎、痢疾、蕁麻癥
主治:
風濕關節炎、痢疾、蕁麻癥
樹脂可作蘇合香之代用品,藥用有解毒止痛、止血生肌之效,又可作香料之定香劑;根、葉及果實亦入藥,有祛風除濕,通絡活血功效,葉為止血良藥。木材輕軟,結構細,易加工,但易翹裂,水濕易腐,若保持干燥則頗耐久,有“擱起萬年楓”之說??勺鹘ㄖ捌骶叩炔牧?。
園林用途
楓香樹干高且直,樹冠寬闊,氣勢雄偉,深秋葉色紅艷,美麗壯觀,是南方著名的秋色葉樹種。在我國南方低山、丘陵地區營造風景林很合適。亦可在園林中栽作庭蔭樹,或于草地孤植。叢植,或于山坡、池畔與其他樹木混植。倘與常綠樹叢配合種植,秋季紅綠相襯,會顯得格外美麗。陸游即有“數樹丹楓映蒼檜”的詩句。又因楓香具有較強的耐火性和對有毒氣體的抗性,可用于廠礦區綠化。但因不耐修建,大樹移植又比較困難,故一般不用作行道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