藿香薊
藿香薊(jì)又名勝紅薊,菊科霍香薊屬。原產于墨西哥。廣東稱咸蝦花、白花草、白毛苦、白花臭草,云南稱重陽草,貴州稱膿泡草、綠升麻,廣西稱臭爐草。云南保山又叫水丁藥。由低海拔到2800米的地區都有分布。中國廣東、廣西、云南、貴州、四川、江西、福建等地,有栽培,也有歸化野生分布的;生山谷、山坡林下或林緣、河邊或山坡草地、田邊或荒地上。在浙江和河北只見栽培。
一、形態特征
一年生草本,生于海拔2800m以下的田園、荒地、山坡草地、山谷灌叢等處。結實率高,繁殖速度快。藿香薊主要有藍色、白色和堇紫色3種色系,植株可長到20~25厘米高。最好是用作盆栽及庭[2]院中的鑲邊植物,或點綴巖石園,或作室內觀賞。若大面積應用于花壇,作基調色配置,也有獨特效果。藿香薊為菊科藿香薊屬多年生草本植物,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每克種子大約有7000粒。該種在26~29℃溫度下,播種后7~10天發芽,發芽期要放在日光下?;ㄐ?,頭狀花序密生枝頂。耐修剪,剪后可再次開花。多用種子繁殖,但也可扦插。播種后15~20天就可移植,大約13周就可開花,在南方地區11~12周就可開花。
一年生草本,高50一100厘米,有時又不足10厘稀疏的短柔毛且有黃色腺點,上面沿脈處及葉下面的毛稍多有時下面近無毛。上部葉的葉柄或腋生幼枝及腋生枝上的小葉的葉柄通常被白色稠密開展的長柔毛。頭狀花序4—18個在莖頂排成通常緊密的傘房狀花序;花序徑1.5—3厘米,少有排成松散傘房花序式的?;üiL0.5—1.5厘米,被塵狀短柔毛??偘姞罨虬肭蛐?,寬5毫米??偘?層,長圓形或披針狀長圓形,長3—4毫米,外面無毛,邊緣撕裂?;ü陂L1.5—2.5毫米,外面無毛或頂端有塵狀微柔毛,檐部5裂,淡紫色。瘦果黑褐色,5棱,長l.2一1.7毫米,有白色稀疏細柔毛。冠毛膜片5或6個,長圓形,頂端急狹或漸狹成長或短芒狀,或部分膜片頂端截形而無芒狀漸尖;全部冠毛膜片長1.5—3毫米。
花果期全年。無明顯主根。莖粗壯,基部徑4毫米,或少有纖細的,而基部徑不足1毫米,不分枝或自基部或自中部以上分枝,或下基部平臥而節常生不定根。全部莖枝淡紅色,或上部綠色,被白色塵狀短柔毛或上部被稠密開展的長絨毛。葉對生,有時上部互生,常有腋生的不發育的葉芽。中部莖葉卵形或橢圓形或長圓形,長3—8厘米,寬2—5厘米;自中部葉向上向下及腋生小枝上的葉漸小或小,卵形或長圓形,有時植株全部葉小形,長僅1厘米,寬僅達0.6毫米。全部葉基部鈍或寬楔形,基出三脈或不明顯五出脈,頂端急尖,邊緣圓鋸齒,有長1—3厘米的葉柄,兩面被白色。
二、產地分布
原產中南美洲。作為雜草已廣泛分布于非洲全境、印度、印度尼西亞、老撾、柬埔寨、越南等地。由低海拔到2800米的地區都有分布。
中國廣東、廣西、云南、貴州、四川、江西、福建等地,有栽培,也有歸化野生分布的;生山谷、山坡林下或林緣、河邊或山坡草地、田邊或荒地上。在浙江和河北只見栽培。
原產墨西哥,現廣布東半球熱帶地區。在中國首次記載于G.Bentham(1861)的《FloraofHongKong》,19世紀末在云南南部發現?,F于長江流域及以南各地的低山、丘陵及平原普遍分布。另一種源于中美洲的熊耳草(A.houstonianum),在中國南部有引種栽培作觀賞,常逸為野草。
三、化學成分
從藿香薊揮發油中分離鑒定了28個化合物,包括主要成分藿香薊素Ⅰ、藿香薊素Ⅱ和丁香烯用氨基酸自動分析儀對藿香薊的氨基酸種類和含量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藿香薊中含有17種氨基酸和游離氨干燥藿香薊中總氨基酸含量為74.4mgg用電感耦合等離子體發射光譜儀器對藿香薊的微量元素及含量進行了分析,共獲得22種微量元素。
研究了藿香薊化學成分的生物活性結果表明,在細胞活性試驗中,藿香薊三個不同濃度乙醇提取物對人宮頸癌細胞Hela細胞無細胞毒活性,同樣,在鹵蟲試驗中也未表現出毒副作用,不支持前人報道的藿香薊能導致小鼠肝中毒的結果。
在藿香薊乙醇提取物抑菌試驗中,對九種植物病源真菌進行抑菌試驗尖孢鐮刀菌Fusariumoxysporum、黃萎輪枝菌Verticilliumdahliae、細鏈格孢Alterndridtenuts、根霉Rhizopussp、齊整小菌核菌Sclerotiumrolfsii.、圓形炭疽菌C.lletotrichumorbiculare、終極腐霉Pybhiumultimum、灰葡萄孢Botrytiscinerea.、立枯絲菌Rhizoctoninsolani試驗結果顯示藿香薊乙醇提取物對終極腐霉、根霉和立枯絲菌有很強的抑菌作用,而對于尖孢鐮刀菌、黃萎輪枝菌、細鏈格孢、齊整小菌核菌、圓形炭疽菌、灰葡萄孢的抑菌活性相對較弱。
四、主要價值
景觀價值
霍香薊株叢繁茂,花色淡雅、常用來配置花壇和地被,也可用于小庭院、路邊、巖石旁點綴。矮生種可盆栽觀賞,高桿種用于切花插瓶或制作花籃。供花壇,盆栽,地被,花境,綴花草坪等以及覆蓋地面材料。
醫用價值
在非洲、美洲居民中,用該植物全草作清熱解毒用和消炎止血用。在南美洲,當地居民對用該植物全草治婦女非子宮性陰道出血,有極高評價。
中國民間用全草治感冒發熱、疔瘡濕疹、外傷出血、燒燙傷等。
五、培育條件
喜溫暖,陽光充足的環境。對土壤要求不嚴。不耐寒,在酷熱下生長不良。分枝力強,耐修剪。播種繁殖,對優良品種可扦插繁殖。
常以播種和扦插繁殖。播種,4月春播。播后2周發芽。扦插,5-6月間剪取頂端嫩枝作插條,插后15天左右生根,成活率高。種子有自播繁衍能力。
播種苗3-4厘米高時移栽1次,7-8厘米高時定植或盆栽。生長期每半月施肥1次,6-7片葉進行摘心,促使多分枝。開花期增施磷肥1-2次?;ㄖx后重剪1次,萌發新枝后將繼續開花不斷。
藿香薊播種繁殖,早春3至4月間室內溫床育苗,4月中旬露地定植。對一些優良品種,可以進行扦插育苗,或應用組織培養快速育苗。藿香薊適應性強,不擇土壤,在沙壤土、田園土、微酸或微堿性土中均能生長良好。在陽光充足條件下,花朵密集,花色艷麗;在蔭蔽環境中,莖葉鮮綠色,覆蓋地面效果好。藿香薊耐修剪,花后可以隨時修剪,使之形成新的花朵。生長期要求適量施追肥,可用復合化肥或雞糞干,切記施肥后立刻灌水,否則易燒傷葉面或植株根系。
藿香薊早春用60天左右可育出9對左右的葉片,并長出許多大蕾的秧苗,育苗時每平方米苗床播種子1.5克左右。因種子很小,為了播種均勻,用30~50倍左右的細沙或細土與種子混勻后播種,種子上面覆蓋細土0.3厘米左右??刂频販?2~25℃,播干種子5天出苗。
濕度管理
喜歡濕潤或半燥的氣候環境,要求生長環境的空氣相對溫度在50~70%,空氣相對濕度過低時下部葉片黃化、脫落,上部葉片無光澤。
溫度管理
由于它原產于亞熱帶地區,因此對冬季的溫度的要求很嚴,當環境溫度在8℃以下停止生長。
光照管理
對光線適應能力較強。放在室內養護時,盡量放在有明亮光線的地方,如采光良好的客廳、臥室、書房等場所。在室內養護一段時間后(一個月左右),就要把它搬到室外有遮蔭(冬季有保溫條件)的地方養護一段時間(一個月左右),如此交替調換。
常有根腐病、銹病和夜蛾、粉虱危害。根腐病用10%抗菌劑401醋酸溶液1000倍液噴灑,銹病用50%萎銹靈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噴灑。
六、栽培管理
培育壯苗
霍香薊種子細小,播種要求細致作業。一般情況,2月初在溫室內播種,也可于4月初露地播種。培養土應以農肥、園田土各半,摻入少量的腐葉土,混合均勻后過篩。少量育苗可用花盆(大量育苗可以作床),將培養土裝入盆內,壓實后澆透水,待水滲下后,將種子均勻撒播濕土上。覆土不可過厚,以能蓋嚴種子即可。盆土保持濕潤。約10天左右可出苗。幼苗呈2對真葉時分苗,用小塑料營養缽,每缽栽1株。255,255,255)"